「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小 (文字取代 - "佛德" 取代為 "普盧斯亞") 標籤:流動版編輯 流動版網頁編輯 |
無編輯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是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七個創始成員國是二戰期間同盟國中的七大國,即希望帝國、 | '''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是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中的常任成員,七個創始成員國是二戰期間同盟國中的七大國,即希望帝國、大不列顛、亞茲特蘭、大西洋人民共和國、戶楚王國、奧斯特奇亞合眾國及大普盧斯亞帝國。目前常任理事國為:希望帝國、亞茲特蘭、大不列顛、戶原尼亞共和國、印度支那、大普盧斯亞帝國、奧斯特奇亞合眾國、大韓帝國和中華民國。其中,大西洋人民共和國與亞茲特蘭合併後議席由帝國聯邦印度支那行省繼承,柏勒洛斯與大戶原尼亞聯合王國之代表政權在國家滅亡後,由戶原尼亞共和國繼承。希望帝國2019年景祥政變時議席曾被凍結。 | ||
== 歷史 == | == 歷史 == | ||
1940年, | 1940年,帝國聯邦大總統喬治六世,大西洋人民共和國總書記,戶楚王國首相老柯斯塔(Kersta·Pattinson),希望帝國宰政大臣施文智,普盧斯亞首相與奧地利皇帝奧托一世在倫敦會晤。六大領導人同意國際聯盟無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的作用,因此成立合眾國家聯盟,以共同合作並儘快結束戰爭。1945年8月,合眾國家聯盟成功研發原子彈後,三顆原子彈先後投在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投降,二戰結束。 | ||
1946年,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成立,而當時七大常任理事國因中華民國與大韓帝國在二戰時作出的重大貢獻,而同意兩國加入並成為常任理事國。 | 1946年,合眾國家聯盟安全理事會成立,而當時七大常任理事國因中華民國與大韓帝國在二戰時作出的重大貢獻,而同意兩國加入並成為常任理事國。 | ||
第27行: | 第27行: | ||
|<small>君主:[[彰德帝]]<br>首相:[[楊永光]]</small> | |<small>君主:[[彰德帝]]<br>首相:[[楊永光]]</small> | ||
|- | |- | ||
|<small> | |<small>大不列顛</small> | ||
|<small>戴偉紳(Brian Davidson)</small> | |<small>戴偉紳(Brian Davidson)</small> | ||
|<small> | |<small>大不列顛</small> | ||
|<small> | |<small>總統:[[亨利九世]]<br>大總督:[[文翠珊]]</small> | ||
|- | |- | ||
|<small>亞茲特蘭行省</small> | |||
|<small>霍慕蓮女爵士(Dame Maurine Fox)</small> | |<small>霍慕蓮女爵士(Dame Maurine Fox)</small> | ||
|<small>亞茲特蘭</small> | |||
|<small>總統:[[亨利九世]]<br> | |<small>總統:[[亨利九世]]<br>大總督:[[曼哈頓的杜林男爵|杜林]]</small> | ||
|- | |- | ||
|<small>{{Flag|ROC}}</small> | |<small>{{Flag|ROC}}</sm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