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盧斯亞政府首腦列表」:修訂間差異

大小無變化 、​ 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文字取代 - "内" 取代為 "內"
(文字取代 - "内" 取代為 "內")
第48行: 第48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3|19|1848|3|2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3|19|1848|3|28|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首任首相,任開始編寫帝國憲法,在九天後辭職成為新成立的煇格黨黨魁。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首任首相,任開始編寫帝國憲法,在九天後辭職成為新成立的煇格黨黨魁。


|-
|-
第62行: 第62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3|28|1848|11|1|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3|28|1848|11|1|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任推行自由主義改革,但被以國王為首保守派認為過於激進,而1848年革命派認為康普豪森的改革過於緩慢,最終被保守派的皇家黨罷免下台,由國王任免貴族兼保守派的勃蘭登堡擔任首相,而康普豪森也最終加入煇格黨,在議會中發揮影響力。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任推行自由主義改革,但被以國王為首保守派認為過於激進,而1848年革命派認為康普豪森的改革過於緩慢,最終被保守派的皇家黨罷免下台,由國王任免貴族兼保守派的勃蘭登堡擔任首相,而康普豪森也最終加入煇格黨,在議會中發揮影響力。


|-
|-
第76行: 第76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11|1|1850|11|6|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848|11|1|1850|11|6|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第一代三巨頭(與曼陀菲爾和外交部長拉多維兹),任頒佈史上第二部憲法(第一部為第一共和憲法),並嘗試游説各國支持艾福特聯盟的建立,其在任病逝,成為王國第一個任病逝的首相。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第一代三巨頭(與曼陀菲爾和外交部長拉多維兹),任頒佈史上第二部憲法(第一部為第一共和憲法),並嘗試游説各國支持艾福特聯盟的建立,其在任病逝,成為王國第一個任病逝的首相。


|-
|-
第111行: 第111行:
! colspan="2" |{{age in years and days|1850|12|4|1862|3|12|age=no}}
! colspan="2" |{{age in years and days|1850|12|4|1862|3|12|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任推行教育改革和廣設醫療設施,並開始引進工業器材,為後續的工業化進程做準備。外交上采取大陸政策,與鄰國達成同盟。1862年退休並交相位予俾斯麥。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任推行教育改革和廣設醫療設施,並開始引進工業器材,為後續的工業化進程做準備。外交上采取大陸政策,與鄰國達成同盟。1862年退休並交相位予俾斯麥。


|-
|-
第144行: 第144行:
| rowspan="3" | 第八屆<br><small>(1884-1888)</small>
| rowspan="3" | 第八屆<br><small>(1884-1888)</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史上最長閣,任推行工業化與政治保守化計劃,並推動《社會福利法》、《反共產主義法案》在普盧斯亞實施,其任期被稱為「工業化二十年」、「鐵血二十年」,最終因大眾對其長期執政的不滿徒增而被迫下台,政權交予對手溫索斯特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史上最長閣,任推行工業化與政治保守化計劃,並推動《社會福利法》、《反共產主義法案》在普盧斯亞實施,其任期被稱為「工業化二十年」、「鐵血二十年」,最終因大眾對其長期執政的不滿徒增而被迫下台,政權交予對手溫索斯特


|-
|-
第160行: 第160行:
| rowspan="3" | 第九屆<br><small>(1888-1892)</small>
| rowspan="3" | 第九屆<br><small>(1888-1892)</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首位具有黨籍的首相,任將《反共產主義法案》修訂,允許社會民主黨在國活動,並為社民黨首次執政埋下伏筆。其也繼續推動工業化政策並開始興建全國範圍的鐵路與擴展殖民地,任去世,並交予副首相巴勒斯特雷姆。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 首位具有黨籍的首相,任將《反共產主義法案》修訂,允許社會民主黨在國活動,並為社民黨首次執政埋下伏筆。其也繼續推動工業化政策並開始興建全國範圍的鐵路與擴展殖民地,任去世,並交予副首相巴勒斯特雷姆。


|-
|-
第184行: 第184行:
| rowspan="8" | 第十二屆<br><small>(1900-1904)</small>
| rowspan="8" | 第十二屆<br><small>(1900-1904)</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繼承了溫索斯特所帶領的中央黨,並帶領中央黨與帝國聯盟過半數執政三屆國會,任推行「海軍強化計劃」,並成功申辦1914年柏林奧運,1903年退休,交棒予副首相曼陀菲爾。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繼承了溫索斯特所帶領的中央黨,並帶領中央黨與帝國聯盟過半數執政三屆國會,任推行「海軍強化計劃」,並成功申辦1914年柏林奧運,1903年退休,交棒予副首相曼陀菲爾。


|-
|-
第198行: 第198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3|2|8|1904|4|6|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3|2|8|1904|4|6|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開始規管社會民主黨,並推動《反顛覆法》與開始進行「積極干預」外交,最後隨著不信任案通過,成為第一個被罷免下台的首相。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開始規管社會民主黨,並推動《反顛覆法》與開始進行「積極干預」外交,最後隨著不信任案通過,成為第一個被罷免下台的首相。


|-
|-
第227行: 第227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4|5|10|1906|8|9|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4|5|10|1906|8|9|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第十三屆國會由社會民主黨主導,唯獨在中央黨與帝國聯盟的反對下,最終由皇帝決定推出伯恩哈德擔任首相,任推行自由化經濟政策,並在社會民主黨主導下頒佈《勞動法》,更保障工人權利。最終因私人原因辭職,社會民主黨開始執政。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第十三屆國會由社會民主黨主導,唯獨在中央黨與帝國聯盟的反對下,最終由皇帝決定推出伯恩哈德擔任首相,任推行自由化經濟政策,並在社會民主黨主導下頒佈《勞動法》,更保障工人權利。最終因私人原因辭職,社會民主黨開始執政。


|-
|-
第241行: 第241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6|8|9|1907|2|1|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6|8|9|1907|2|1|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首位社會民主黨黨籍的首相,任進行激進的社會主義改革,並宣稱「要徹底建立社會主義的普盧斯亞」,最終被中央黨彈劾通過。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首位社會民主黨黨籍的首相,任進行激進的社會主義改革,並宣稱「要徹底建立社會主義的普盧斯亞」,最終被中央黨彈劾通過。


|-
|-
第255行: 第255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7|2|1|1907|8|9|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7|2|1|1907|8|9|age=no}}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推行「百日維新」,希望透過政治協商達成社會民主,仍遭到國會反對,最終遭到刺殺,刺殺後決定辭職退出政壇。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推行「百日維新」,希望透過政治協商達成社會民主,仍遭到國會反對,最終遭到刺殺,刺殺後決定辭職退出政壇。


|-
|-
第298行: 第298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8|5|10|1908|10|12|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08|5|10|1908|10|12|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在波斯尼亞危機中處理失當,遭皇帝譴責並引咎辭職,由皇帝推舉舉國一致閣。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在波斯尼亞危機中處理失當,遭皇帝譴責並引咎辭職,由皇帝推舉舉國一致閣。


|-
|-
第313行: 第313行:
| rowspan="2" |第十五屆<br><small>(1912-1920)</small>
| rowspan="2" |第十五屆<br><small>(1912-1920)</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舉國一致閣,任帶領普盧斯亞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調和國矛盾與新征服的土地的初期治理,因健康原因辭職。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舉國一致閣,任帶領普盧斯亞贏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並調和國矛盾與新征服的土地的初期治理,因健康原因辭職。


|-
|-
第357行: 第357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22|12|9|1923|4|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22|12|9|1923|4|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開始積極參與國際外交,包括成立國際聯盟以進行世界和平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開始積極參與國際外交,包括成立國際聯盟以進行世界和平


|-
|-
第372行: 第372行:
| rowspan="3" |第十八屆<br><small>(1924)</small>
| rowspan="3" |第十八屆<br><small>(1924)</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推動法普奧和解,並簽署盧加諾協約,奠定20年代的長期和平,但因金融改革辭職,交由威廉·馬克思。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推動法普奧和解,並簽署盧加諾協約,奠定20年代的長期和平,但因金融改革辭職,交由威廉·馬克思。


|-
|-
第430行: 第430行:
| rowspan="5" |第二十屆<br><small>(1928-1930)</small>
| rowspan="5" |第二十屆<br><small>(1928-1930)</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重新任職,任開始進行醫療福利,並大力投入新土地的開發工作,最終在1928年國會選舉後半年因無力抵擋社會民主黨的反對聲浪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重新任職,任開始進行醫療福利,並大力投入新土地的開發工作,最終在1928年國會選舉後半年因無力抵擋社會民主黨的反對聲浪而辭職。


|-
|-
第459行: 第459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0|5|30|1932|7|9|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0|5|30|1932|7|9|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大膽采用凱恩斯經濟學方針,由政府出手,縮減軍事開支並增加對經濟的投入,開始復蘇,唯此舉引起軍方些許不滿,為1937年626政變埋下伏筆。於1932年再度推行更完善的大區改革時被黨阻止,引咎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大膽采用凱恩斯經濟學方針,由政府出手,縮減軍事開支並增加對經濟的投入,開始復蘇,唯此舉引起軍方些許不滿,為1937年626政變埋下伏筆。於1932年再度推行更完善的大區改革時被黨阻止,引咎辭職。


|-
|-
第474行: 第474行:
| rowspan="5" |第二十二屆<br><small>(1934-1937)</small>
| rowspan="5" |第二十二屆<br><small>(1934-1937)</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繼續執行布呂寧的施政方針,並在行政區劃改革中盡量平息王公貴族的不滿,唯在外交上的戰略誤判,導致法國吞并比利時,遭國大規模示威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繼續執行布呂寧的施政方針,並在行政區劃改革中盡量平息王公貴族的不滿,唯在外交上的戰略誤判,導致法國吞并比利時,遭國大規模示威而辭職。


|-
|-
第488行: 第488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5|5|10|1937|6|26|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5|5|10|1937|6|26|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三次拜相,任推行軍事裁軍於強硬外交,並試圖與蘇聯合作,引發軍隊,王公貴族與保守派一致不滿,最終發動626兵變,推翻社會民主黨政府,總結民選時代。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三次拜相,任推行軍事裁軍於強硬外交,並試圖與蘇聯合作,引發軍隊,王公貴族與保守派一致不滿,最終發動626兵變,推翻社會民主黨政府,總結民選時代。


|-
|-
第503行: 第503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7|6|26|1939|12|25|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7|6|26|1939|12|25|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兵變後重新選舉,頒佈新憲法,並將國政治重新洗牌,任推行《經濟重建計劃》,務求將國經濟從疲弱增長中重新增長,唯隨著1939年法國入侵荷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決定推舉鄧尼茨為新首相,自己成為新憲法下的最高統帥。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兵變後重新選舉,頒佈新憲法,並將國政治重新洗牌,任推行《經濟重建計劃》,務求將國經濟從疲弱增長中重新增長,唯隨著1939年法國入侵荷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隆美爾決定推舉鄧尼茨為新首相,自己成為新憲法下的最高統帥。


|-
|-
第517行: 第517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9|12|25|1941|6|7|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39|12|25|1941|6|7|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組建國家黨,吸取右翼勢力與保守派勢力,並推動國家進入戰時經濟,1941年開始對蘇作戰後決定主力進行軍事工作,將政治工作交由國家黨「思想領袖」羅森堡。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組建國家黨,吸取右翼勢力與保守派勢力,並推動國家進入戰時經濟,1941年開始對蘇作戰後決定主力進行軍事工作,將政治工作交由國家黨「思想領袖」羅森堡。


|-
|-
第536行: 第536行:
| rowspan="2" |第二十五屆<br><small>(1946-1951)</small>
| rowspan="2" |第二十五屆<br><small>(1946-1951)</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提出「普盧斯亞大民族構想」,將德意志民族概念以方言拆分為普盧斯亞族和奧斯特奇亞民族;並帶領普盧斯亞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開始執行《光輝計劃》與《輝煌計劃》,推動經濟發展,帶領普盧斯亞在1947年重回戰前經濟水平。1951年決定不競選連任,讓中央黨於第二十六屆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提出「普盧斯亞大民族構想」,將德意志民族概念以方言拆分為普盧斯亞族和奧斯特奇亞民族;並帶領普盧斯亞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開始執行《光輝計劃》與《輝煌計劃》,推動經濟發展,帶領普盧斯亞在1947年重回戰前經濟水平。1951年決定不競選連任,讓中央黨於第二十六屆選舉取得壓倒性勝利。
|-
|-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000000; color:white" | '''32'''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000000; color:white" | '''32'''
第550行: 第550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1|7|20|1952|9|1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1|7|20|1952|9|1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推行光輝計劃,並推行教育改革,重組中央黨為更加大帳篷的中央民主黨,在推行金融改革時遭到國家黨反對,因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推行光輝計劃,並推行教育改革,重組中央黨為更加大帳篷的中央民主黨,在推行金融改革時遭到國家黨反對,因而辭職。


|-
|-
第580行: 第580行:
<small>''Regency Council''</small>
<small>''Regency Council''</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多次出訪共產陣營國家,期望借此減輕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在冷戰中的緊張關係,然而其在政上的無措使得其被反對派大肆反對,在二戰中其犯下的戰爭罪行(對反戰派的清洗)也被黨批評其作風,最終辭職,重新交還政權予馮·巴本。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多次出訪共產陣營國家,期望借此減輕資本主義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在冷戰中的緊張關係,然而其在政上的無措使得其被反對派大肆反對,在二戰中其犯下的戰爭罪行(對反戰派的清洗)也被黨批評其作風,最終辭職,重新交還政權予馮·巴本。


|-
|-
第594行: 第59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4|9|6|1956|7|7|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4|9|6|1956|7|7|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三次拜相,任推行民族共融政策,卻遭到前德意志人的不滿,並發動[[勃蘭登堡行動]],使政府名譽受挫,第一軍政府遭到舍爾納在77兵變中推翻並建立軍事獨裁政府。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三次拜相,任推行民族共融政策,卻遭到前德意志人的不滿,並發動[[勃蘭登堡行動]],使政府名譽受挫,第一軍政府遭到舍爾納在77兵變中推翻並建立軍事獨裁政府。


|-
|-
第609行: 第609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6|7|7|1958|8|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6|7|7|1958|8|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77兵變中上位,成立國家危機臨時應變委員會,並自任主席,任推行總動員政策,並窮兵黷武,發展軍務,在1958年,軍事開支達到總支出的55%,與此同時開始以鐵血政策應對殖民地,在應對第一次尼日利亞起義與南印度暴動中獲得國民的支持,自稱自己為「普盧斯亞的拿破侖」、「歐根大帝的化身」,最終於1958年8月8日發動88政變,推翻帝國並建立第二共和國,自任共和國總統兼國務總理。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77兵變中上位,成立國家危機臨時應變委員會,並自任主席,任推行總動員政策,並窮兵黷武,發展軍務,在1958年,軍事開支達到總支出的55%,與此同時開始以鐵血政策應對殖民地,在應對第一次尼日利亞起義與南印度暴動中獲得國民的支持,自稱自己為「普盧斯亞的拿破侖」、「歐根大帝的化身」,最終於1958年8月8日發動88政變,推翻帝國並建立第二共和國,自任共和國總統兼國務總理。
|}
|}


第644行: 第64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8|8|8|1962|10|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58|8|8|1962|10|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88政變中改制共和國,任發生了普盧斯亞戰,並在柯尼斯堡圍城戰中自殺,交由軍隊總司令雷莫組建臨時政府。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88政變中改制共和國,任發生了普盧斯亞戰,並在柯尼斯堡圍城戰中自殺,交由軍隊總司令雷莫組建臨時政府。


|-
|-
第710行: 第710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2|10|30|1963|5|2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2|10|30|1963|5|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臨時政府,任舉行首次選舉,惜敗給勤皇軍領袖特雷特納,成為反對黨領袖。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臨時政府,任舉行首次選舉,惜敗給勤皇軍領袖特雷特納,成為反對黨領袖。


|-
|-
第740行: 第740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3|8|9|1964|9|1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3|8|9|1964|9|1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出臺《所得倍增計劃》與《復興計劃》,力圖重建戰後普盧斯亞,但在參與羅德西亞叢林戰爭後被國會彈劾,成為第三帝國唯一被彈劾的首相。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出臺《所得倍增計劃》與《復興計劃》,力圖重建戰後普盧斯亞,但在參與羅德西亞叢林戰爭後被國會彈劾,成為第三帝國唯一被彈劾的首相。


|-
|-
第754行: 第75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4|9|18|1966|12|22|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4|9|18|1966|12|22|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推出國家資本主義,為普盧斯亞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並推動福利改革,最終隨著健康問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推出國家資本主義,為普盧斯亞經濟奇跡奠定基礎,並推動福利改革,最終隨著健康問題辭職。


|-
|-
第770行: 第770行:
| rowspan="7" |第二屆<br><small>(1968-1972)</small>
| rowspan="7" |第二屆<br><small>(1968-1972)</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史上首位波蘭籍首相,象徵著特雷特納式民族共融政策的推行。任成功申請1974年世界杯,並籌劃第一條高速鐵路的興建,但其保守主義的作風讓特雷特納懷疑其會帶來官僚主義風潮,故決定將其調任至南普魯士大區區委主席,讓更為開明的哥穆爾卡繼承相位。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史上首位波蘭籍首相,象徵著特雷特納式民族共融政策的推行。任成功申請1974年世界杯,並籌劃第一條高速鐵路的興建,但其保守主義的作風讓特雷特納懷疑其會帶來官僚主義風潮,故決定將其調任至南普魯士大區區委主席,讓更為開明的哥穆爾卡繼承相位。


|-
|-
第784行: 第78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9|5|8|1970|6|12|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69|5|8|1970|6|12|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推動柯柏高鐵的興建,並出臺《振興計劃》,力圖延續經濟強勢,唯其在應對1970年北海岸的示威中采取和平政策,遭到軍方強硬派的反對,被黨人士逼宮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推動柯柏高鐵的興建,並出臺《振興計劃》,力圖延續經濟強勢,唯其在應對1970年北海岸的示威中采取和平政策,遭到軍方強硬派的反對,被黨人士逼宮後辭職。


|-
|-
第798行: 第798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70|6|12|1972|6|1|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70|6|12|1972|6|1|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彈壓北海岸示威,並迅速應對第一次石油危機,然而在1972年在中央民主黨首次在議席上超越了人民公正黨,並在特雷特納險勝於由社會民主黨與中央民主黨共同推薦的威廉·勃朗特後特雷特納決心發動61自我政變,構建維新體制,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重選國會和逮捕威廉·勃朗特。吉瑞克也將閣交由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自任副首相。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彈壓北海岸示威,並迅速應對第一次石油危機,然而在1972年在中央民主黨首次在議席上超越了人民公正黨,並在特雷特納險勝於由社會民主黨與中央民主黨共同推薦的威廉·勃朗特後特雷特納決心發動61自我政變,構建維新體制,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重選國會和逮捕威廉·勃朗特。吉瑞克也將閣交由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自任副首相。
|第三屆<br><small>(1972)</small>
|第三屆<br><small>(1972)</small>


第814行: 第81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72|6|1|1972|8|9|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72|6|1|1972|8|9|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三帝國唯一軍人閣,任修改憲法,並建立維新體制,69天後交回文人政府,吉瑞克重回政府。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三帝國唯一軍人閣,任修改憲法,並建立維新體制,69天後交回文人政府,吉瑞克重回政府。


|-
|-
第830行: 第830行:
| rowspan="3" |第四屆<br><small>(1973-1977)</small>
| rowspan="3" |第四屆<br><small>(1973-1977)</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任相,任見證柯柏高鐵的第一期落成以及柏漢高鐵的興建,並舉辦了1974年世界杯,最後因私人理由辭職,交予赫爾穆特·施密特。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任相,任見證柯柏高鐵的第一期落成以及柏漢高鐵的興建,並舉辦了1974年世界杯,最後因私人理由辭職,交予赫爾穆特·施密特。


|-
|-
第849行: 第849行:
| rowspan="5" |第六屆<br><small>(1981-1984)</small>
| rowspan="5" |第六屆<br><small>(1981-1984)</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軍政府時期連續任期第二長的首相,任奉行凱恩斯經濟政策,成功使普盧斯亞走出兩次石油危機的陰影,並在應對70年代極左翼勢力的恐怖襲擊中采取強硬政策,史稱普盧斯亞之秋,外交上也緩和了普奧之間因為維新政變所導致的關係冰點,唯因其對軍方的裁軍態度,以及特雷特納與奧國關係的回暖,導致某些保守強硬派的不滿,在1982年的特雷特納刺殺案後被迫辭職。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軍政府時期連續任期第二長的首相,任奉行凱恩斯經濟政策,成功使普盧斯亞走出兩次石油危機的陰影,並在應對70年代極左翼勢力的恐怖襲擊中采取強硬政策,史稱普盧斯亞之秋,外交上也緩和了普奧之間因為維新政變所導致的關係冰點,唯因其對軍方的裁軍態度,以及特雷特納與奧國關係的回暖,導致某些保守強硬派的不滿,在1982年的特雷特納刺殺案後被迫辭職。
|-
|-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EEEEEE" | '''49'''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EEEEEE" | '''49'''
第893行: 第893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4|9|1|1986|10|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4|9|1|1986|10|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任相,任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成功申辦1992年柯尼斯堡奧運,唯其在阿爾滕堡下令鎮壓但澤學潮中無所作為亦被遭到輿論批評。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任相,任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成功申辦1992年柯尼斯堡奧運,唯其在阿爾滕堡下令鎮壓但澤學潮中無所作為亦被遭到輿論批評。


|-
|-
第907行: 第907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6|10|8|1987|2|4|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6|10|8|1987|2|4|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起草了《普盧斯亞高速鐵路大綱》,提出在二十一世紀前建成1000公里的高速鐵路,隨後轉任普共體秘書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進行新自由主義改革,並起草了《普盧斯亞高速鐵路大綱》,提出在二十一世紀前建成1000公里的高速鐵路,隨後轉任普共體秘書長。


|-
|-
第923行: 第923行:
| rowspan="9" |第八屆<br><small>(1987-1990)</small>
| rowspan="9" |第八屆<br><small>(1987-1990)</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著力於保守政策,並發動喀麥隆獨立戰爭,引發民眾不滿與反戰浪潮,為後來的90民運埋下伏筆,期間也嚴厲打擊中央民主黨殘餘分之並宣佈將新民主志願軍為恐怖組織。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著力於保守政策,並發動喀麥隆獨立戰爭,引發民眾不滿與反戰浪潮,為後來的90民運埋下伏筆,期間也嚴厲打擊中央民主黨殘餘分之並宣佈將新民主志願軍為恐怖組織。
|-
|-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3A5560; color:white" | '''54'''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3A5560; color:white" | '''54'''
第936行: 第936行:
! colspan="2"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8|5|6|1990|5|20|age=no}}
! colspan="2" |{{age in years and days|1988|5|6|1990|5|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發佈《國土改造論》,將普盧斯亞人口分佈更為平均,唯因其對日益升溫的反軍政府情緒毫無對策,甚至有同情之勢,被阿爾滕堡宣佈撤換,引發90民運。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發佈《國土改造論》,將普盧斯亞人口分佈更為平均,唯因其對日益升溫的反軍政府情緒毫無對策,甚至有同情之勢,被阿爾滕堡宣佈撤換,引發90民運。
|-
|-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3A5560; color:white" | '''55'''
| rowspan="3" style="background-color:#3A5560; color:white" | '''55'''
第950行: 第950行:
| rowspan="8" | [[烏爾里希·德梅齊埃]]<br><small>Ulrich de Maizière</small><br><small>(1912-2006)</small>
| rowspan="8" | [[烏爾里希·德梅齊埃]]<br><small>Ulrich de Maizière</small><br><small>(1912-2006)</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首位立陶宛籍的首相,任著力應對科爾被撤換後所引發的90民運,其采取的強硬政策在被證明無效以及奧國對將以策動軍事政變與發動制裁表達對民主派的支持後,阿爾滕堡發佈罪己詔,並將其親信,更為開明的德梅齊埃為最高統帥,統籌民主化事宜。布羅基亞維斯最後被迫下台。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首位立陶宛籍的首相,任著力應對科爾被撤換後所引發的90民運,其采取的強硬政策在被證明無效以及奧國對將以策動軍事政變與發動制裁表達對民主派的支持後,阿爾滕堡發佈罪己詔,並將其親信,更為開明的德梅齊埃為最高統帥,統籌民主化事宜。布羅基亞維斯最後被迫下台。


|-
|-
第966行: 第966行:
(任務型)<br><small>(1990-1992)</small>
(任務型)<br><small>(1990-1992)</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位丹麥籍的首相,任統籌1990年選舉的舉行與任務型國會的成立,並起草民主憲法,為第五帝國的建立奠定基礎隨後請辭接任普共體秘書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位丹麥籍的首相,任統籌1990年選舉的舉行與任務型國會的成立,並起草民主憲法,為第五帝國的建立奠定基礎隨後請辭接任普共體秘書長。


|-
|-
第980行: 第980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92|1|10|1992|5|2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92|1|10|1992|5|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三次拜相,任決定於5月20日進行首次民主直接選舉,其閣也作為過渡用途直接過渡到選舉過後,稱為直通車閣。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三次拜相,任決定於5月20日進行首次民主直接選舉,其閣也作為過渡用途直接過渡到選舉過後,稱為直通車閣。
|}
|}


第1,033行: 第1,033行:
| rowspan="3" |第二屆<br><small>(1996-1998)</small>
| rowspan="3" |第二屆<br><small>(1996-1998)</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四次拜相,任見證柯尼斯堡奧運會的舉行、經濟的二次大景氣、國土改造論的初步構成以及高速鐵路大綱的陸續落成,唯其在1998年因國會擴權改革而遭到彈劾,被迫在彈劾前辭職,由副首相朔伊布勒繼任。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第四次拜相,任見證柯尼斯堡奧運會的舉行、經濟的二次大景氣、國土改造論的初步構成以及高速鐵路大綱的陸續落成,唯其在1998年因國會擴權改革而遭到彈劾,被迫在彈劾前辭職,由副首相朔伊布勒繼任。


|-
|-
第1,050行: 第1,050行:
| rowspan="5" |第三屆<br><small>(1998-2000)</small>
| rowspan="5" |第三屆<br><small>(1998-2000)</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決定解散國會重新大選,雖然保持第一大黨的優勢,但因新黨熱潮而受到第一次大敗,隨即在建立閣後因私人原因辭職,轉任普共體議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決定解散國會重新大選,雖然保持第一大黨的優勢,但因新黨熱潮而受到第一次大敗,隨即在建立閣後因私人原因辭職,轉任普共體議長。


|-
|-
第1,064行: 第1,064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98|10|9|2000|5|2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1998|10|9|2000|5|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推動科爾新自由主義改革,並裁撤國企,引致裁撤工人不滿,特別是在重工業地區喪失票源,使其在2000年國會選舉大敗,痛失執政權。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繼續推動科爾新自由主義改革,並裁撤國企,引致裁撤工人不滿,特別是在重工業地區喪失票源,使其在2000年國會選舉大敗,痛失執政權。


|-
|-
第1,079行: 第1,079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0|5|20|2003|4|9|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0|5|20|2003|4|9|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推行左傾社會福利政策,並仿效帝國聯邦的布萊爾,推出「新社會民主主義」路綫,並制訂《柯尼斯堡綱領》,取代舊有激進的《但澤宣言》。唯因其「獻金門」受到檢察院調查,成為首個受到調查的首相。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推行左傾社會福利政策,並仿效帝國聯邦的布萊爾,推出「新社會民主主義」路綫,並制訂《柯尼斯堡綱領》,取代舊有激進的《但澤宣言》。唯因其「獻金門」受到檢察院調查,成為首個受到調查的首相。


|-
|-
第1,093行: 第1,093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3|4|9|2003|9|8|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3|4|9|2003|9|8|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批准了第三個股票交易所的建設,在獻金門調查完成後,施羅德得以重回首相大位,帕夫拉克轉任社會民主黨國會黨鞭。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次拜相,任批准了第三個股票交易所的建設,在獻金門調查完成後,施羅德得以重回首相大位,帕夫拉克轉任社會民主黨國會黨鞭。


|-
|-
第1,110行: 第1,110行:
<small>(2004-2008)</small>
<small>(2004-2008)</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因獻金門取得的勝利而得以連任,但其因在2005年地方選舉失去重要地區普魯士邦後決定辭職,交由副主席施泰因邁爾。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因獻金門取得的勝利而得以連任,但其因在2005年地方選舉失去重要地區普魯士邦後決定辭職,交由副主席施泰因邁爾。


|-
|-
第1,127行: 第1,127行:
| rowspan="1" | [[普盧斯亞社會民主黨|SPD]]-[[普盧斯亞新人民黨|NVP]]–[[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FDP]]–[[普盧斯亞新左翼|NL]]-[[普盧斯亞工人黨|LP]]
| rowspan="1" | [[普盧斯亞社會民主黨|SPD]]-[[普盧斯亞新人民黨|NVP]]–[[普盧斯亞自由民主黨|FDP]]–[[普盧斯亞新左翼|NL]]-[[普盧斯亞工人黨|LP]]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進行教育改革,在2006年改組閣,並推動「亞洲戰略」,努力進行在亞洲的建設,唯其在推行國會改革上受到阻力,國會通過對其不信任動議後辭職。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進行教育改革,在2006年改組閣,並推動「亞洲戰略」,努力進行在亞洲的建設,唯其在推行國會改革上受到阻力,國會通過對其不信任動議後辭職。


|-
|-
第1,141行: 第1,141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6|2|23|2006|4|2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6|2|23|2006|4|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進行過渡作用,稱為「'''帕夫拉克的56天'''」,後辭職推出新政黨[[帕夫拉克與他的團隊]],在國會中以社會民主黨的名義繼續從事議員。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二次拜相,任進行過渡作用,稱為「'''帕夫拉克的56天'''」,後辭職推出新政黨[[帕夫拉克與他的團隊]],在國會中以社會民主黨的名義繼續從事議員。


|-
|-
第1,155行: 第1,155行: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6|4|20|2008|5|20|age=no}}
! colspan="2" | {{age in years and days|2006|4|20|2008|5|20|age=no}}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位女性首相。任建立國家基金,並成功投資於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蘋果公司。唯在2008年選舉中敗於異軍突起的前社民黨黨員唐納克·圖斯克所率領的民主綱領,退出政壇後從事公益事務。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首位女性首相。任建立國家基金,並成功投資於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蘋果公司。唯在2008年選舉中敗於異軍突起的前社民黨黨員唐納克·圖斯克所率領的民主綱領,退出政壇後從事公益事務。


|-
|-
第1,180行: 第1,180行:
<small>(2014-2018)</small>
<small>(2014-2018)</small>
|-
|-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成立專案組嚴厲打擊官僚主義,並提出稅制改革與裁撤不必要官吏,期間也主辦了2012年歐洲杯的舉行與應對2009年禽流感大流行。唯其個人魅力在不斷的改革與失言中失去支持度,最後失去最大黨的位置,中央民主黨重新執政。
|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colspan="5" |任成立專案組嚴厲打擊官僚主義,並提出稅制改革與裁撤不必要官吏,期間也主辦了2012年歐洲杯的舉行與應對2009年禽流感大流行。唯其個人魅力在不斷的改革與失言中失去支持度,最後失去最大黨的位置,中央民主黨重新執政。


|-
|-
第1,197行: 第1,197行:
<small>(2018-2022)</small>
<small>(2018-2022)</small>
|-
|-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推行醫療改革,能源改革與國家基金改革,並提出建立廉政公署,唯在2020年公投時未達三分之二門檻。2022年因干涉戰爭而遭到選舉大敗,退出政壇。
| colspan="5" bgcolor="#EAECF0" style="text-align:left; font-size:85%;" |任推行醫療改革,能源改革與國家基金改革,並提出建立廉政公署,唯在2020年公投時未達三分之二門檻。2022年因干涉戰爭而遭到選舉大敗,退出政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