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ed>Ericchiueric |
imported>Ericchiueric |
第82行: |
第82行: |
| 13世紀,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和波羅的海東濱沿岸,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並令當地部落皈依天主教。但1510年在與波立聯邦的一連串戰爭中戰敗,因而被迫併入波立聯邦。直至1615年,因當地人越發不滿波立聯邦的統治,最終引發佛德獨立戰爭,並以佛德獨立,獲得與15世紀條頓範圍相等的領土為終。此後佛德經歷了三次瓜分波蘭,拿破崙戰爭,殖民時期,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成為了一個以君主立憲制,以及聯邦制為基礎的主權國家。以國王為國家權力中心與國民的象徵,同時是國家的最高元首,而實際政治權力則由兩院制的國會以及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管。 | | 13世紀,條頓騎士團進入普魯士和波羅的海東濱沿岸,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國,並令當地部落皈依天主教。但1510年在與波立聯邦的一連串戰爭中戰敗,因而被迫併入波立聯邦。直至1615年,因當地人越發不滿波立聯邦的統治,最終引發佛德獨立戰爭,並以佛德獨立,獲得與15世紀條頓範圍相等的領土為終。此後佛德經歷了三次瓜分波蘭,拿破崙戰爭,殖民時期,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成為了一個以君主立憲制,以及聯邦制為基礎的主權國家。以國王為國家權力中心與國民的象徵,同時是國家的最高元首,而實際政治權力則由兩院制的國會以及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管。 |
|
| |
|
| 在聯合國方面,曾經擔任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現今也享譽國際。 | | 在聯合國方面,現擔任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上也有足夠的話語權。 |
| | |
| | == 國家象徵 == |
|
| |
|
| == 歷史 == | | == 歷史 == |
| ''主條目: [[佛德歷史]]'' | | ''主條目: [[佛德歷史]]'' |
|
| |
| === 條頓之前(-1190) ===
| |
| 佛德早在末次冰期已有人類居住,被稱作波羅的人,他們此後經過琥珀之路運送琥珀到羅馬帝國並進行交易。
| |
|
| |
| 在羅馬帝國時期,此區域被稱為蘇維匯利亞(suebica),蘇維匯人(居住於此的人們)在此從事漁業和收集琥珀。
| |
|
| |
| 中世紀早期,斯堪的納維亞人在蘇維匯利亞和蘇維匯海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貿易帝國,從蘇維匯海北岸一直到黑海南岸和俄羅斯南部。
| |
|
| |
| ==== 皈依基督教 ====
| |
| 佛德和波羅的海東岸地區乃歐洲最後皈依基督教的地區,北方十字軍入侵時期,佛德地區被德意志人同化。
| |
|
| |
| 而條頓騎士團則於1190年在佛德地區建立起神權國家,首任治理此地區的國王為塞班大王。
| |
|
| |
| === 條頓騎士王國(1190-1510) ===
| |
| [[檔案:TeutonicOrder1400.png|縮圖|336x336像素|條頓騎士王國極盛時期(1410)]]
| |
| 自1190年塞班大王建立起神權國家條頓騎士王國,直到1510年被波蘭立陶宛聯邦吞併以來,一共管治320年。
| |
|
| |
| 以下乃條頓騎士王國歷任國王:
| |
| {| class="wikitable"
| |
| |+
| |
| !王朝
| |
| !國王
| |
| !就位年份
| |
| !備注
| |
| |-
| |
| | rowspan="4" |條頓王朝
| |
| |塞班大王
| |
| |1190
| |
| |
| |
| |-
| |
| |康拉德一世
| |
| |1190-1193
| |
| |
| |
| |-
| |
| |格哈德一世
| |
| |1194-1198
| |
| |
| |
| |-
| |
| |烏爾里希
| |
| |1198
| |
| |
| |
| |-
| |
| | rowspan="5" |萊茵王朝
| |
| |海因里希一世
| |
| |1198-1256
| |
| |
| |
| |-
| |
| |奧托一世
| |
| |1257-1289
| |
| |
| |
| |-
| |
| |海因里希二世
| |
| |1289-1348
| |
| |
| |
| |-
| |
| |康拉德二世
| |
| |1348
| |
| |
| |
| |-
| |
| |格哈德二世
| |
| |1349-1350
| |
| |
| |
| |-
| |
| |薩克森王朝
| |
| |卡爾一世
| |
| |1350
| |
| |
| |
| |-
| |
| | colspan="4" |(1350-1382)三十二年大混亂時期
| |
| |-
| |
| | rowspan="5" |瓦特可斯亞王朝
| |
| |佛德里希一世
| |
| |1382-1420
| |
| |
| |
| |-
| |
| |格哈德三世
| |
| |1421-1467
| |
| |
| |
| |-
| |
| |康拉德三世
| |
| |1467-1469
| |
| |
| |
| |-
| |
| |海因里希三世
| |
| |1469
| |
| |
| |
| |-
| |
| |佛德里希二世
| |
| |1470-1472
| |
| |
| |
| |-
| |
| | rowspan="4" |本里王朝
| |
| |保羅一世
| |
| |1472-1474
| |
| |(東方太陽神)
| |
| |-
| |
| |路德維希一世
| |
| |1475-1477
| |
| |(喪權者)
| |
| |-
| |
| |格哈德四世
| |
| |1478-1488
| |
| |(衛國者)
| |
| |-
| |
| |佛德里希三世
| |
| |1489-1510
| |
| |(護城者)
| |
| |-
| |
| |雅蓋洛王朝
| |
| |齊格蒙特一世
| |
| |1510
| |
| |(波蘭國王)
| |
| |}
| |
|
| |
| === 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1510-1648) ===
| |
| <blockquote>主條目:[[佛德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blockquote>
| |
| [[檔案:Theatrum Vrbium 00316 Königsberg.jpg|縮圖|柯尼斯堡 1573年]]
| |
| 在條頓騎士王國亡國後,波蘭立陶宛聯邦(簡稱波立)便開始對佛德的管治。
| |
|
| |
| 1510-1550:軍政
| |
|
| |
| 1550-1630:民政
| |
|
| |
| 1630-1648:二次軍政
| |
|
| |
| 1648年,佛德在大北方戰爭中從波立手中獨立,建立佛瑞德瑞斯亞王國,結束波立時代。
| |
|
| |
| 而波立時代也被稱爲[[佛德第一次失落時代]]。
| |
|
| |
| ===瓦特可斯亞王朝和瓦特可斯亞—哈布斯堡王朝時期(1648-1807)===
| |
| 1648年,佛德里希四世(佛德里希三世之孫)於柯尼斯堡王宮宣佈成立佛瑞德瑞斯亞王國。
| |
|
| |
| 1658年,在建國十年後,即對波立進行十年的 [[佛波戰爭]],最終以佛德獲得其王國時代鼎盛領土告終。
| |
|
| |
| 1760年,以王后卡娜爲首的哈布斯堡王道派發動政變,瓦特可斯亞嫡系子女全部被殺,瓦特可斯亞-哈布斯堡王朝成立。
| |
|
| |
| 1772-1795年,參與三次瓜分波蘭。
| |
|
| |
| 1805年,與奧地利加入以法國為首的聯盟。
| |
|
| |
| 1848年,歐洲1848年革命之火焰燃燒至佛德。
| |
|
| |
| 2月農民與知識分子起事。
| |
|
| |
| 5月8日,軍部以‘清君側’爲由發動政變,保守派内閣被軟禁。
| |
|
| |
| 6月20日,格哈德五世退位,條件為必須擁立新王和保障瓦特可斯亞-哈布斯堡家族的性命與名分,起事派接受。
| |
|
| |
| 而新國王則由原改革派康拉德六世於9月1日擔任,[[畢斯圖王朝]]成立,國號繼續為[[佛德王國]]。
| |
|
| |
| === 畢斯圖王朝時期(1848-1920) ===
| |
| <blockquote>''主條目: [[畢斯圖王朝]]''</blockquote>畢斯圖王朝由康拉德亨利馮畢斯圖於1848年9月1日創立,其家族則早於1647年時便已成立。
| |
|
| |
| 畢斯圖家族在當上國王前是歐洲數一數二之富有家族,壟斷佛得45%經濟。
| |
|
| |
| 1868年佛德開始殖民。
| |
|
| |
| 1872年,佛德發生[[1872年共產革命]],雖成功鎮壓並頒佈《社會治安法》以解決未來有相同事宜,但此革命促成了歐洲第二個共產黨的成立—— [[佛德共產黨]]。
| |
|
| |
| 1915年,參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成功打敗以法國和德國為首協約國,德意志被奧地利和佛德瓜分,荷蘭王國和萊茵蘭王國成立。
| |
|
| |
| ==== 殖民史(1868-) ====
| |
| <blockquote>''主條目:[[佛德殖民史]]''</blockquote>佛德殖民步伐較歐洲其他國家遲,於1868年開始官方殖民。
| |
|
| |
| 在往後52年間,佛德在全世界進行大規模殖民。
| |
|
| |
| 1920年,一戰過後,佛德開始停止殖民並發展現有殖民地。
| |
|
| |
| 二戰後,開始大規模進行自治化和本土化,起用本土官員。
| |
|
| |
| ==== 輝煌10年(1923-1933) ====
| |
| <blockquote>''主條目: [[輝煌10年]]''</blockquote>一戰結束,佛德以戰勝國姿態勝出,開啟輝煌10年時代。
| |
|
| |
| 在這期間,佛德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包括殖民地。
| |
|
| |
| 政治上也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政黨政治,逐步走向民主化。
| |
|
| |
| 1933年經濟衰退,輝煌10年正式結束。
| |
|
| |
| === 二戰(1939-1945) ===
| |
| 1939年,因為法國閃電入侵萊茵蘭和荷蘭,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 |
|
| |
| 起初法國以閃電戰攻勢併吞萊茵蘭和荷蘭,劍指萊茵河和佛德本土地區。
| |
|
| |
| 以法國為首的軸心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從東西兩方侵略同盟國(佛德,奧地利,英國,中國)。
| |
|
| |
| 1941年,在日本攻擊珍珠港,美國對軸宣戰後,情勢扭轉。
| |
|
| |
| 1943年,同盟軍攻陷羅馬,意大利投降。
| |
|
| |
| 同年,俄羅斯由於民怨沸騰,軍民無心打仗,宣布起義反共,共產黨政府投降,俄羅斯第二臨時政府成立。
| |
|
| |
| 1945年3月,同盟軍消滅法國最後的大城市—馬賽,法國投降。
| |
|
| |
| 1945年8月,兩顆原子彈先後投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日本投降,二戰結束。
| |
|
| |
| === 《紐約和約》(1946) ===
| |
| 主條目:[[紐約和平約定]]
| |
|
| |
| 二戰結束前,同盟國對軸心國戰敗後的劃分早已有所計劃,但尚未詳細實施。
| |
|
| |
| 二戰後,便迅速開始和平談判的進程。
| |
|
| |
| 1946年8月16日,正式簽署《紐約和約》。
| |
|
| |
| === 冷戰(1950-1989) ===
| |
| 主條目:[[冷戰(1950-1989)]]
| |
|
| |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成為繼蘇聯和蒙古後第一個共產政權。
| |
|
| |
| 1949年末,緬甸獨立,以執行社會主義為政綱。
| |
|
| |
| 1950年2月8日,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同時開啟冷戰時代。
| |
|
| |
| 1953年,韓戰結束,共產主義的朝鮮和民主主義的南韓正式建立。
| |
|
| |
| 1961年,中共與中華民國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
| |
|
| |
| 1973年,越戰結束,共產主義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成立,竹幕正式達成。
| |
|
| |
| 與此同時,在阿拉伯國家中,也紛紛倒向共產陣營,建立起阿拉伯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 |
|
| |
| === 現代(1989-) ===
| |
| 佛德王國在1989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由[[佛德里希八世]]擔任新國王,開啟新時代。其同日宣布成立臨時政府,以便民主化和過渡至民選政府。
| |
|
| |
| 1989年11月14日提出新憲法,並在11月20日獲得臨時議會通過。
| |
|
| |
| 1989年12月1日,臨時議會解散,並在12月8日開展第一屆參眾兩院選舉,在12月18日公佈選舉結果,由佛德民主黨(原佛德民主會)勝出,革命領導人埃柏森洛林擔任首任首相。
| |
|
| |
| 1990年3月8日加入歐盟,1991年12月28日加入北約。
| |
|
| |
| 1992年,由於首相死後繼承權和首相權力問題,民主黨和社民黨之間互相爭鬥,[[佛德第一次憲政危機|差一點造成佛德内戰局面]],最終以國王制止結束。
| |
|
| |
| 1994年,兩黨再次圍繞著柯尼斯堡聯邦特區建立的問題互相辯論,史稱[[佛德第二次憲政危機]],最終驚險通過。
| |
|
| |
| 此後二十年,佛德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平均水平在8.9%以上,產業發展也由只注重重工業邁向多元化發展。
| |
|
| |
| 2009年金融海嘯,雖然佛德也是歐洲唯三保持着經濟正增長國家,但此後發展速度已然比以前下跌,讓[[佛德民主黨|民主黨]]在同年的首相選舉和參眾兩院選舉遭受慘敗,社民黨上位,完成第一次政黨輪替。
| |
|
| |
| 2014年難民危機,時任首相[[巴克爾曾塔]]被批評應對不當,大力開放難民進入佛德社會,讓失業率上升,導致[[佛德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在2014年選舉被迫需要組成執政聯盟。
| |
|
| |
| 2020年新冠肺炎,憑藉著在歐洲少有的嚴厲防控措施,佛德成為少數不破病例五萬的國家,且保持著經濟正增長。
| |
|
| |
| 2021年阿富汗戰爭,時任首相[[斯特凡安德烈亞]]決定讓阿富汗難民進入佛德社會,引發佛德右派激烈評擊。
| |
|
| |
| == 地理 ==
| |
|
| |
|
| == 行政區劃 == | | == 行政區劃 == |
| 佛德現有行政區劃大致沿襲自前佛德人民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80年所制定的行政區劃,並將行政區劃分為五個等級。當中行政區劃每10年按人口變更而更新一次,而最近一次的變更則是在2019年。 | | 佛德現有行政區劃將行政區劃分為五個等級。當中行政區劃每10年按人口變更而更新一次,而最近一次的變更則是在2019年。 |
|
| |
|
| 一級行政區,多稱為區級行政區,設有行政區和聯邦特區兩種,自1999年修憲,將柯尼斯堡行政區改立為柯尼斯堡聯邦特區後,便再無調整。現有6個行政區,1個聯邦特區。 | | 一級行政區,多稱為區級行政區,設有行政區和聯邦特區兩種,自1999年修憲,將柯尼斯堡行政區改立為柯尼斯堡聯邦特區後,便再無調整。現有6個行政區,1個聯邦特區。 |
第671行: |
第427行: |
| 國民軍為佛德輔助性之軍事力量,下轄有佛德海關,佛德邊防兵,佛德海警,佛德武警,佛德民兵,佛德憲兵。 | | 國民軍為佛德輔助性之軍事力量,下轄有佛德海關,佛德邊防兵,佛德海警,佛德武警,佛德民兵,佛德憲兵。 |
| == 基礎建設 == | | == 基礎建設 == |
| | |
| | === 交通 === |
| | 佛德的交通網絡由鐵路(高鐵,快鐵,國鐵),海運,空運和公路(國家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公路)組成。由於波蘭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加上經濟發達,使得波蘭成為一個擁有大規模現代交通網的國家。波蘭最重要的水路是維斯瓦河。最大的港口是柯尼斯堡和但澤。波蘭空運主要用於國際旅行。柯尼斯堡國際機場是佛德最大的機場。 |
| | |
| | 佛德各大城市之間均有鐵路連接,鐵路客運主要由佛德王家鐵路集團運營。2019年,佛德的鐵路路線總長度約為32,248公里,鐵路網的電氣化從阿米高時期便開始建設,至今已達到92%的鐵路電氣化。快鐵在1965年被提出,至今在三都城市帶和各大城市間作為市郊鐵路使用。1998年,佛德宣布高速鐵路的計劃,引入德國的ICE和法國的TGV。此外許多佛德大城市都有大眾公共運輸運輸系統。 |
| | |
| | 佛德第一條公路,柯埃公路在1872年便建設完成。1930年代引入公路系統,將全國公路分為三個等級:國家高速公路(由中央政府直接營運),快速公路和公路(均由國家公路基金會營運),到了2020年,佛德公路里程達到了180,348公里。 |
| | |
| | === 通訊設施 === |
| | 佛德現有通訊網絡多採用第4代移動通訊技術(4G),並正在建設5G網絡,首個5G通訊服務已於2019年8月9日開通啟用,目前5G普及程度已達到55%,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普及化建設。 |
| | |
| | === 醫療 === |
| | 佛德乃全球醫生比例和病床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醫生比例達到每一千人中就有5.5個醫生,病床比例達到每一千人就有11.6張病床。 |
| | |
| | === 文化與休閒建設 === |
|
| |
|
| == 參考文獻 == | | == 參考文獻 == |
|
| |
|
| == 外部連結 == | | == 外部連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