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寧族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慶寧族(英文:Yoshiyasu Ethnic Group),亦稱為盛和族聖和族,是希望帝國、新臺大公國、信谷岸共和國的國家主體民族,也有少量分佈於戶原尼亞共和國新大谷特別行政區等國,並多享有少數民族之地位。慶寧族與韓盛族有「雙盛民族一體」的理論。

族名來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族名「慶寧」,最早可見於晉太祖周啟在上元前510年所頒佈的祭天文《晉二年祭天神文》中的「...今孤代全慶寧民族,奉供祭品予神,望神庇我族人,乃不沾病疫,乃不被災侵,亦保孤國之祚永續...」,而在此文之前的祭天文及其他文章,則僅以「晉人」、「周人」等稱號代稱全民族。

而今天所通用的其中一個族名「盛和」,則來自於景泰宗在英宗禪讓後所頒佈的《昌承大統告文》中的「...今我盛和族人,多厭宗之懦,意欲擁我為帝,唯此乃違先祖之誡,昌本不可受,但國之根本乃為民,應先悦民之要,方可平而治國,故我逼而受帝位...」。「盛和」意指「盛世和平」,而多數史學家均以此文為「盛和」一名之起緣。

至於「聖和」一名,多數史學家認為是「盛和」演化而來,並在民間廣泛流傳,使其成為多人使用的其中一名稱,但亦有少數史學家以衛清宗所頒佈的《平蠻夷族法令告文》中的「...我聖和族男兒多善戰,又有榮正將軍之指揮,終蠻法令分裂,而有降於我者,實為大衛之福,神之庇蔭...」,指出「聖和」應是意指被「上天所庇之族民」,與「盛和」並無關係。

分佈[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慶寧族歷史悠久,故於本土有許多族人;而當中亦有部分族人選擇移居至其他國家,因此在各國亦多少有部分慶寧族人的存在。

擁有慶寧族族人的國家如下:

內部支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希望民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希望民系,指的是居住在希望帝國,新臺大公國和信谷岸共和國一帶的慶寧族人。此民系是慶寧族發展的根本民族,又是慶寧族最具歷史,且人數最為龐大的民系,故又多被稱為「主民系」。

此民系有特定使用語言慶寧語,但亦多使用廣東話,華語及英語。

戶原民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戶原民系,指的是居住在戶原尼亞共和國東戶原尼亞聯合王國一帶的慶寧族人。此民系與韓盛族的關係最為密切,亦是受韓盛族影響最為深的民系。同時,其人數亦僅次於希望民系;大部分居住在韓盛族居住地,基本上已徹底被韓盛族同化。

此民系多使用慶和語為主體語言,同時亦有使用中華民國國語作輔助。

新大谷民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新大谷民系,指的是居住在前新大谷聯邦共和國及今新大谷特別行政區一帶的慶寧族人。此民系先是受高和族影響,後又受韓盛族及平州族影響,是受最多民族影響的民系。人數上曾是第三龐大,但隨着多次遷移及其他外在因素影響下,已漸漸減少,多數民族學學者均推斷此民系在不久的將來便會滅亡。

此民系並無使用任何特定語言,而多使用慶和語,廣東話,中華民國國語及英語。

文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慶寧族的文化早在晉朝中時已逐漸萌芽,而在經過四千多年的沉澱和發展後,早已完備,並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各種程度的互相影響,當中以韓盛族與慶寧族的互相影響最為深厚,而兩族至今仍有很良好的關係,這亦使如「兩盛民族一體」等的理論出現,足見互相影響之深。

希望曆[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希望曆

希望曆,是慶寧族自前景朝起使用的傳統曆法。有兩種記事方法。

不同於其他曆法,希望曆以年號記事,而年號隨皇帝變更,各帝均是一世一元制,則一位皇帝在位,也只有一個年號。而年號亦有一定的標準及製定方法,先由皇室典儀處提議,再由皇帝擇出,現今所使用的年號為「彰德」,自公元2020年1月1日起使用。

同時,「上元」亦是希望曆用以記事之另一方法,以自居時代時的數學家王榮成功制定歷法為上元1年,至今已行4000餘年,是希望曆最早的記事方法,對慶寧族人影響很大。而本年為上元4021年。

帝國星光藝文祭[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帝國藝文祭,原稱慶寧藝文祭,為慶寧族自後景朝興起的祭典,至今已一千餘年歷史。

帝國星光藝文祭‎‎原是慶寧族人在慶祝大豐收,用以感謝星光神及眾神時的祭典,後隨時代漸漸改變為集歌舞,花式溜冰以及各種華麗跳躍於一身的比賽。但不變的是,時至今日,帝國星光藝文祭仍是慶寧族人多推崇且嚮往參加的比賽,能獲獎更是無上榮譽,可見對慶寧民族的影響不可或缺。

坎森提新年[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主條目:坎森提新年

坎森提新年每年皆開始於坎森提紀元之良正九日,在良正九日,各戶家中會在此日團聚一家,打掃送舊並團結吃年夜飯,坎森提人相信在此日家族團聚,會使該年的家庭和樂美滿,年度平安度過,此日又被稱為聚歡日。 坎森提新年之第二日為良正十日,各家戶有互相拜年習俗,各戶家中也有互相包紅包之習俗。 為維護及傳承民族傳統,戶原尼亞共和國東戶原尼亞聯合王國維亞森王國已將坎森提新年訂為國定假日,在坎森提新年的兩日中,為使公務人員能返家過年,戶原尼亞共和國各政府單位僅維持基礎服務,並提早休息。

皇帝神格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希望歷史上,各朝皇帝均會稱自己是神的後裔,同時給予自己相對應的神格和神位,以此表示自己的繼位是正統的,五信物亦因而出現,以加強其正統性。

然而,在諾亞一世即位後,為推崇以理治國,故決定廢除傳承多年的神格及神位,亦同時廢除五信物所擁有的神性,承認皇帝是人而非神的後裔。此舉當時曾惹來不少族人的抗議,而亦有發生多場抗議及起義,但隨着時間流逝,現今已甚少再有族人提出要恢復神格化。

在歷史上的位置[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各朝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希望歷史上十一個朝代中,除了由漢人所建的宋及明朝外,均由慶寧族人所建。

而在自首個大一統朝代晉朝建立後,「正位而統」這一觀念一直獲得各朝貫徹並運用。在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中,除宋、明兩朝外,其餘九個朝代中的開國皇帝均與其前朝有着超過三代的血緣關係,在新皇奪位而登基時所頒佈的詔書中,總會稱自己為「正位而統」,以提升其認受性,使人民對其繼位加以認可,從而鞏固地位。即使被推翻,部份前皇族成員仍能獲新主厚待,生計不成問題。

雙盛民族一體[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雙盛民族一體,為自希望帝國皇帝約克一世登基後,逐漸發展的一套理論。此詞由希望著名民族學者董和安在「論韓寧一體民族」中首次提出:「...在希望帝國上所居住的除了我族,便是以韓盛一族為次多,在文化風俗,抑或其他方面,皆和我族關係緊密,這是我族與其他民族皆未有過的,所以要成立雙盛民族一體,共通有未,亦非不可...」

而在多年發展中,此理論在兩族各方面均被落實,各種文化交流從未間斷,亦證實此確實可行。

著名族人[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施文慶:希望帝國當今太上女皇,在位時發生「景祥政變
  • 施德賢:希望帝國,光城帝國及圓墩帝國當今皇帝
  • 施德明:希望帝國現任首相,施德賢之兄
  • 施德瑞:希望帝國第一及三任首相,施德賢之弟

歷史上[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周啟:歷史上首個大一統朝代周朝開國皇帝,定下「慶盛」一名,後世上廟號「太祖」,諡號「孝高皇帝」
  • 李昌:後景朝開國皇帝,定下「盛和」一名,後世上廟號「泰宗」,諡號「懿孝皇帝」
  • 高育成:「御史祖典」作者,該書後來被諾亞一世收作皇家藏書,又加以擴編,成為研究希望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榮正:衛朝時的大將軍,曾多次平定外族「法令」,後在第七次征戰時戰死,衛清宗追諡曰「忠武公」,後樂宗再加諡「莊」
  • 和嘉:紀朝時的大將軍,一生防守富沙地區,使富沙地區儼如銅牆鐵壁,死後獲紀太宗追諡曰「武襄公」。
  • 施永真:希望帝國開國皇帝,後世尊稱「迪克大帝」,上廟號「太祖」
  • 董和安:希望帝國著名民族學學者,提出「兩盛民族一體」之觀念,後世尊稱「兩盛民族之父」

參見及附註[編輯 | 編輯原始碼]

模板:St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