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普語運動

出自合眾百科 Unitedbook

簡化普語運動(普語:Suprazēimai Prūsiskan Girjautan;簡稱SPG)是在九十年代初由時任首相赫爾穆特·科爾所提倡一項透過簡化普盧斯亞語,使其簡化學習其的難度,提高國際的地位,並加入更多新詞語,以融入當時所推行的國際化趨勢。最終以《簡化語言改革法案》標誌其改革的完成以及新普語的框架的構成。

與此同時,雖然改革讓普語更有效適用於現代場景,但很多傳統派認為某些簡化的詞語沒有簡化的必要,更令傳統逐漸被忽視。

起源[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簡化改革倡議(1970年代)[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70年代,語言學家維陶塔斯·馬濟烏利斯便開始提出將普語簡化以便日常使用,因為普語語法繁多,且使用起來有很多重叠之處,故使用效率較低,且在帝國開國以來,德語一直被強勢提倡,使普語飽受壓迫(到70年代時,以普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國民僅剩於普魯士邦鄉下地區,有接近滅絕之勢),此後,維陶塔斯·馬濟烏利斯在1979年出版《有關復興普盧斯亞語言的必要以及如何實現》一書,成為當時熱門書籍之一。唯並未受到政府過多關注,僅稱「正在研究」。

科爾新政(1984-1998)[編輯 | 編輯原始碼]

1984年,赫爾穆特·科爾擔任首相,除了著手進行經濟改革、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外,新政府也開始注重普盧斯亞民族共融的建設,並發現了簡化普盧斯亞語這一絕佳途徑。1994年,在推翻軍政府並穩定政局後,科爾聘請了維陶塔斯·馬濟烏利斯作為改革顧問,並以「團結、榮耀、普盧斯亞人!」(普語:Aikunis, Auwis, Prūsiskan!)為口號,開始進行語言改革。

1996年,簡化語言改革法案出爐,並在同年三讀通過。1997年,簡化後的普語正式納入教學範圍,並在2000年開始在公開考試出現。至此語言改革終於完成。

運動內容[編輯 | 編輯原始碼]

語法簡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名詞變格[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古普魯士語有豐富的名詞格系統,有五到七個格用來指示名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主格、屬格、與格、受格、方位、工具和呼格)。簡化一下:

- 減少案例數量:考慮合併一些案例,特別是那些具有類似功能的案例。例如,所有格(用於所有)和與格(用於間接受詞)可以合併,將格總數減少到三或四個(主格、賓格和與格/方格組合)。

- 例:
- 古普魯士語:Valdis(國王)
- 簡化:Valdis 表示主格、賓格和與格(用於除「在王國中」或「到王國」等特定方位格之外的所有情況)。這將減少記憶並簡化使用。

- 規範名詞詞尾:簡化的系統可以使用更規則的詞尾,而不是為不同的名詞類型提供大量不規則形式,從而減少記住大量詞尾變化表的需要。

- 例如,規範詞尾,使所有男性名詞遵循相同的詞尾變化模式可以簡化學習。

動詞變形[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古普魯士動詞有高度的屈折變化,時態、體、語氣和人稱有不同的形式。這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簡化:

- 簡化動詞變化模式:不要維護大量不規則動詞形式,而是規範動詞變化,以便將較小的詞尾集應用於給定動詞變化類別的所有動詞。這將使動詞變形更可預測且更容易學習。

- 例如:如果一個動詞的現在式不規則(例如 karsti 表示「說話」),我們可以對其進行規則化,使其像其他動詞一樣遵循可預測的模式,從而消除許多不規則之處。

- 使用助動詞:引入助動詞來處理古普魯士語透過複雜的屈折變化表達的一些時態和語氣。這將使該語言現代化並使其與其他現代語言更加相似。例如,助動詞可以用來形成將來式,而在古普魯士語中,將來式動詞需要單獨的變形。

- 例:
- 古普魯士語:Karstu(我說話)、Karsta(我會說話)
- 簡體:Karstu(我說話)、hēna karsti(我會說)

- 簡化語氣:古普魯士語有多種語氣(直陳語氣、祈使語氣、虛擬語氣、祈求語氣)。出於現代目的,運動合併其中一些情緒或使用助動詞來表達微妙的含義(如假設或願望),而不是要求每種情緒有不同的變化。

- 例如:使用單一動詞形式並加上輔助詞(例如 mēt,「to be」或 gāj,「to do」)來表達各種情緒,例如假設陳述或禮貌請求。

詞序[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古普魯士語的詞序相對自由,但為了現代交流的需要,為了簡單起見,採用更固定的詞序(主詞-動詞-賓語或SVO)將是有益的,特別是對於初學者。 - 例子:

- 古普魯士語:Taisins tūran pūlnikis(領導者維護正義)。
- 簡體:Pūlnikis tūran taisins(領袖維護正義)。
這有助於學習者更快地理解句子結構,並促進現代語境中更清晰的溝通。

詞彙擴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為了擴展詞彙量,我們需要為古普魯士語時代不存在的概念、技術和物體創造單字。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從現有字根衍生出新字[編輯 | 編輯原始碼]

- 使用現有字根構詞:我們可以透過結合古普魯士字根來創造新字來描述現代概念。例如:

- 計算機:komputis(源自拉丁文computare,意思是計算)
- 互聯網:互聯網(採用全球術語,但稍作修改以適應古普魯士語音)
- 智慧型手機:gudimisfonis(gudimis 意思是“聰明”或“聰明”,fonis 意思是“聲音”)

- 使用隱喻和類比:古普魯士語經常使用隱喻或自然的方式描述物體。例如,「書」這個字可能是從 skrībis klēvs(「書寫石」或「書寫的葉子」)之類的東西演變而來。

- 範例:Book:skrībs(源自 skrībis,用於書寫)

借用與改編外來用語[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雖然從其他語言(如英語或德語)借用術語通常被認為是有爭議的,但在復興古代語言的情況下,調整術語對於實際使用可能至關重要。挑戰在於確保對借用的單字進行修改以適應古普魯士語的音系和形態。 - 例子:

- Radio:radiu(改編自拉丁語radius,意思是光束或射線)
- 電視:telewīzija(源自希臘語 tele“遠”和拉丁語 visio“願景”)

複合和剪輯[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古普魯士語允許透過複合來創造新單詞,因此運動使用這種策略來形成現代術語。例如,新技術設備或抽象概念的複合詞可以幫助豐富詞彙量。

- 例子:

- 電力:elektrās(源自 elektron“amber”和表示“power”的字根)
- 機場:gājkīrks(gāj 意思是“去”,kīrks 意思是“著陸地”)

為當代機構創建術語[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需要為普魯士社會中不存在的機構或概念創造一些新術語,例如教育、政府或社會結構。這些可以基於共享的語言元素。 - *教育:mācītis(來自 mācīt,意思是「教導」) - *政府:pūls(意為“人民”,也可以表示“統治”)

確保上下文使用[編輯 | 編輯原始碼]

作為詞彙擴展的一部分,確保單字融入上下文非常重要。例如,技術術語一旦創建,就應該出現在媒體、文學和日常對話中,以規範其使用。除了教科書之外,在媒體(電視節目、社交媒體等)中創建故事情節和對話將展示如何在現實環境中使用新單字。

平衡傳統與現代化[編輯 | 編輯原始碼]

在簡化文法和擴大詞彙量的同時,重要的是不要忽視古普魯士語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以下是保持這種平衡的一些策略: - 保留核心語言結構:定義古普魯士語的核心語法、句法和語音特徵應保持不變。簡化過程應避免過度簡化以致語言失去其特性。 - 詞彙中的文化背景:確保新詞符合古普魯士語的世界觀和文化遺產。這不僅意味著翻譯現代概念,也意味著使它們適應普魯士人民的文化和社會結構,包括自然、神聖力量和社區等概念。

透過這種方法,古普魯士語可以復興為一種現代的、活生生的語言,將人們與過去聯繫起來,同時滿足當代的需求。

批評[編輯 | 編輯原始碼]

雖然改革讓普語更有效適用於現代場景,但很多傳統派認為某些簡化的詞語沒有簡化的必要,更令傳統逐漸被忽視。